主流霸权,害人不浅
读 Loveless by Alice Oseman
May 23, 2023
本书的女主Georgia是一名即将上大学的英国高中生,至今没有kiss过任何人,所谓的“seven-year crush”也只不过是因为在朋友询问“你觉得这张照片里谁长得最帅”时指了那个男生而已。Georgia对于自己没有kiss甚至没有喜欢过任何人这点一直感觉很困扰,朋友们也都“热心”地想要帮她hook up with someone,然而当她的“crush”试图在毕业晚会上亲吻她时却差点被推进火里。在进入大学后Georgia的室友也非常热心地为她的感情生活出谋划策,先是建议她与青梅竹马的男性好友Jason约会,又在两人都喝了酒神智不清的情况下以“探索性取向”的理由和女主接吻,结果两件事都以灾难收场,既没有让女主找到“对的人”,也没有帮助她figure out自己的取向,还差点毁了女主一直以来很珍视的三人团体的友情。最后女主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不是)在Pride Soc前辈的启发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是aromantic asexual并且接受了自己,也与朋友们修复了关系。
因为是YA小说,所以整体氛围必定是相对轻松愉快的,而且充满了drama(literally),不会触及人物内心一些更加幽暗的部分,也不会对社会现实做什么尖锐的批判,但是书中的一些场景还是体现出了整个社会的amatonormativity和compulsory sexuality带给人的压力;比如开头的毕业舞会上玩游戏时同学的”virgin shaming”,还有接近结尾的时候女主的表姐遭遇的英式“催婚催生”(读到这段时简直怀疑是不是全世界的家长都共用一个脑子,她父母说的话、用的argument和一些中国父母一模一样…)。因为我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自我认知已经形成了,所以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能帮助到还在为自己不能完美嵌入这个“浪漫爱/有性恋”模板而烦恼甚至痛苦的人,但是在我的印象中,看过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明确认同为aromantic and/or asexual的角色(关于asexual的社科书籍有一些,但aromantic好像也没有见到过),书店里永远会有一个Romance section但却不会有一个“a-romance section”,所以这种representation是很重要的,因为世界上就是存在着不止一个这样的人,没有理由让他们不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在这个故事中女主内心最主要的挣扎是内化的“aro-ace phobia”,害怕自己不够正常、会错过人生的重要体验等等。可能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差异,对于这部分我并没有觉得特别relatable;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性压抑,“早恋”会被打压,同性恋没有人权的地方,或许谈论amatonormativity和compulsory sexuality会显得有点“奢侈”。在成长过程中,在“理性至上主义”和“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下,我甚至一度觉得这是自己的保护和优势——or that’s what I’d like to believe——当然这也非常荒谬。刚进入大学时,女主有点不太愿意加入Pride Soc(学校的LGBTQ+社团),这一点倒是可以relate,不过背后的理由却不太一样。这个故事中唯一勉强可以算“反派”的人物可能就是Pride Soc的前任president,一个很典型的顺性别男同gatekeeper;他认为aromantic/asexual是互联网制造出来的标签,是假的,性少数群体范围的无限扩大会损害真正的“性少数”(其实就是他自己所属的群体)的利益。我当然不认同他的主张,但是很多时候也不太好意思把自己划入性少数或者queer群体,因为总觉得没有经历过同等的压迫和痛苦就不应该进入别人争取来的空间,使用这样的self identification,否则就总有一种“文化挪用”的感觉。不过这只是个人的矛盾想法而已,Pride不只关乎痛苦与抗争,也关乎自我表达和empowerment,并且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同的,我没有因为身为aro-ace而承受什么深重的痛苦不代表别人也没有,比如之前读到过一篇关于一个北非无性恋女性的报道,她的家人强迫她与男人结婚生子并威胁她如果不就范就会安排人强奸她,于是她只能以难民身份流亡海外。以前我以为如果带入主流社会的视角,同性恋是在高速路上“逆行”的话,无性恋对于他们来说最多就相当于站在路边不动,应该不会有人来找你麻烦吧(这里没有考虑催婚催生的问题,因为任何取向的人都可能会受到这方面的压力,虽然最后造成的伤害强度也不尽相同),但后来越来越意识到不是这样,就算只是站在路边也会有人开着车撞上来的。即便不去考虑那些最惨烈的情况,aromantic and/or asexual在生活中其实也要面对很多的assumption和dissmissal(比如虽然我妈已经开始说“如果遇到合适的人,不管男生女生都行”这样的话了,但如果我和她讲我是aromantic asexual,她大概只会觉得我是“西化了,但西化得不够彻底”吧= =),这些micro-aggression也会不断消耗人的精力,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isn’t necessarily better than a straight blow to the head。
在故事的结尾,女主与朋友们出柜,朋友们也都接纳并且支持她,但她的les好友还是问了一个类似“那你怎么知道自己以后不会遇到喜欢的人”的问题,女主回答“就像你知道自己不喜欢男生一样”。我觉得人的确不需要为了未来去自证,但我同样觉得除了”人是一定会死的“以外,从概率上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100%的,不过这同样不应该成为当下的自我认同的阻碍。记得之前看到过一条嘟文,大意是人们总是过于执着于“永久性”,认为如果一件事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那么就不值得开始,我觉得这个观察在自我认同这个问题上同样适用。可能是因为(中国)社会不论是在制度上还是文化上“容错率”都太低,给人尝试的空间太少,“长大有你后悔的”、“打脸了吧”、“我说什么来着”,这样的恐吓和嘲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人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行的时候不敢轻易地做任何决定,哪怕这个决定只关乎自己。但人的自我认知本身就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当下认为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即便将来不再认同现在的看法或感受,也不代表当时错了,只是现在变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