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读书小记
August 9, 2023
Une Femme #
Annie Ernaux
https://neodb.social/book/49IrlYT28mEs0cKPpIZNvK
和写父亲的La Place一样,都是从死亡写起,一点点还原人生,但是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失去母亲之后的失落和不舍也更加强烈。母亲一生受尽贫穷、劳苦和战争的折磨,但她富有生命力,会用劳动和生存智慧去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然而在面对受了教育、成为了“阶级敌人”的女儿时还是难免流露出自卑以及这种自卑心理催生出的攻击性,但是相比父亲的逃避和故作轻松,母亲似乎对这种矛盾的情感更加诚实。
这本书的文风和La Place也很像,连作者自己都说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小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书中母亲的生平中会夹杂着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理活动,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有点像在看纪录片,镜头从由演员还愿的母亲的生活场景切换到坐在书桌前的作者的背影···作者的叙述虽然是第三人称,但是没有全知视角的心理描写和对话;作者说她想要借文字“让母亲重新出现在世上,就像母亲当初生下她一样”,这像是一种基于本能,甚至是女性本能的创作。但即便是在这样平实的文字和冷静的叙述之下,依然能够感觉到一种隐约的不甘和对社会的叩问;母亲本来应该拥有更为灿烂和开阔的人生,却只能在逼仄的环境中辗转腾挪,凭什么?提到母亲那一代农村青年的教育问题时,作者在注释中引用了《世界报》的数据,以说明这个问题在成书的1986年仍未得到完全的改善,家乡的青年依然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种在小说中引用现实数据的写法让我想起了《82年生的金智英》,而这本书中的母亲和金智英一样,也是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中女性的缩影。
武漢封城日記 #
郭晶
https://neodb.social/book/0bLgT6knykZ9zPkFQJJYZb
从2020年1月23日至3月1日,作者记录了从新冠刚开始为人所知,到众多店铺停业、医疗物资紧缺,再到小区封闭式管理,生活空间一步步缩小的过程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见闻。因为作者本身是社会工作者和女权主义者,在封锁期间她也在努力维持着和朋友们的联系,并进行反家暴的宣传和援助。在李文亮医生和许多本来或许可以活下去的人相继死去时,作者和朋友也难免体会到了“活着的内疚感”。
作者的文字简单真实,没有什么文学性的描写,只有对自己日常和心情的记录。这样的写作不需要用“写得好不好”来评价,每一顿晚餐、每一次散步、每一个路人,在一个连记忆都会被审查的环境里,记录本身就有价值。这本日记也让我意识到,对于亲历者来说,身处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时,可能反而不会有太多尖锐的批评和控诉,这并不是麻木,而是仅仅度过今天并思考明天要如何度过就已经花费了全部精力。作为没有经历过这三年切肤之痛的旁观者,去阅读、去倾听、去观察,让自己成为这段集体记忆的容器,或许也是为数不多的对抗“活着的内疚感”的方法之一。
The Ministry of Pain #
Dubravka Ugresic
https://neodb.social/book/3hnTXscfKK9RrydWhV4MJc
真的太熟悉了——日常里挥之不去的自毁冲动、支离破碎的母语叙事、流亡也抹不去的性别区隔等等,就连学生作文中不知起源于何地却又莫名遍布世界的红白蓝塑料行李包,都曾经是(或许现在也是)北京的火车站乃至街道上常见的artifact···Meliha的自述中说道自己的阅读偏好被战争改变,这点也很有共鸣,本来就不太爱读虚构作品,现在更是很难读进除了涉及性别或政治议题的其他故事。书中的很多描写和意象也让我想到韩江的作品和赫塔米勒的《心兽》,可以想象这本书最近为什么在(我关注的)中文网络上如此受欢迎了。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开始女主在课堂上与同为前南斯拉夫流亡者的学生们一起回忆已经不存在的母国、中间女主回到家乡探望了母亲和公婆,以及最后一部分,女主试图在课堂上建立的回忆世界的崩塌,以及她与学生Igor之间的冲突与情感。在开始时,女主以及学生们似乎是处在一个于情于理都无法指摘的绝对受害者的位置,她们对于过去的追忆也带着悲剧性和诗意,而随着故事的进行,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边界开始模糊,对回忆的执着和对遗忘的抗拒似乎也变得滑稽···最后Igor与女主之间那场带有SM意味的encounter读起来却并没有常见的“性别暴力”带给人的愤怒与不适,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愿打愿挨的忏悔与审判;如果把它想象成二人共同呈现的一出戏的话,两个角色甚至可以是一个灵魂的两面,其中一面怀着侥幸,想要在流亡中借着保存记忆维持体面(甚至“清高”),而另一面则更加cynical,没有了对回归与重建的幻想,只想要活下去,然而在这层保护之下其实也掩藏着恐惧、不安和留恋(我觉得最后Igor的dissociative fugue其实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办法将过去完全抛弃)。这两种思维方式同时存在于每个流亡者的身上,互相憎恨但又不可分割,结果是个人的矛盾、挣扎、毁灭,以及其实并不存在的共同体或同温层内部的猜忌、怨恨与倾轧。
Because one of three things happens when you’ve been through what all of us have been through: you become a better person, you become a worse person, or, like Uroš, you put a bullet through your brain.
上面这段话是Igor对女主说的,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灵魂拷问”,不到最后你并不知道自己会是哪一个,你有选择,但最后的结果又并非全凭你选择。最后女主在海风中念出的那一段“诗句”,是念给将我们的生活摧毁的罪魁祸首的诅咒,但又何尝不是念给自己的呢?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
洪愛珠
https://neodb.social/book/0ZjKIkHPSatYYotCA3QBmf
读对母亲和故人的回忆时也有感动与唏嘘,但大量关于食物和烹饪的描写却不怎么读得下去,可能是因为我对做饭和吃饭都没什么心得和兴趣,生活在大都市的小家庭中,也没有体会过这样“老派”的家庭生活和趣味,读的时候完全想象不出画面。大概是很“挑人”的一本书···